倾授勤学青年行,青年公证员公证业务技能再进阶! |
【我要纠错】 |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 ||
|
为全面强化青年公证员的专业素养,切实提升其实务操作能力,助力青年公证员持续充实知识储备,着力锻造专业精湛、素质过硬的青年公证人才队伍,上海市公证协会青年公证员工作委员会于11月29日开展“青”听“青”诉—青年公证员成长记系列活动第二期,即“业务技能篇”。
精心筹备:广泛征集,夯实活动基础
“业务技能篇”以“倾授勤学青年行,青年公证员公证业务技能进阶”为主题,紧密围绕青年公证员成长需求及公证业务技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旨在助力青年公证员拓展办证思路,切实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确保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筹备前期,专委会面向全市各公证机构广泛征集典型或疑难公证案例及业务技能相关方面的问题,并依据案例和问题自身的性质与特征将其分类。对于“常规共性类”案例,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和办证思路;对于“疑难杂症类”案例,则邀请业内办证经验丰富的公证员深入剖析探讨,探索出创新性的解决途径。
精彩呈现:多元融合,点燃思想火花
第二期“业务技能篇”由“公证盲盒讨论与分享”及“公证案例分享与研讨”两部分组成。
活动第一阶段“公证盲盒”讨论与分享环节,青年公证员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随机抽取的形式,每组获得2 个“公证盲盒”,盲盒内涵盖与各类公证业务技能紧密相关的问题。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展开讨论并推选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活动第二阶段公证案例分享与研讨环节。三名青年公证员受邀进行案例分享,从案例背景、办理流程、办证思路等方面剖析并阐述相关公证案例。
上海市东方公证处张宇衡分享了一则涉及复杂家庭财产继承的公证案例。一对老夫妻未生育子女,且已与养子解除了收养关系。至晚年,老人对解除收养的决定深感懊悔,遂向公证处寻求帮助。张宇衡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厘清家庭关系脉络的基础上,建议老人通过遗嘱的方式把财产留给养子。他提到,在面对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利益纷争时,公证员要有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与当事人的多次交流,化解矛盾,最终促成公证的顺利办理。
上海市长宁公证处顾甜甜分享了一则法国籍被继承人在国内银行存款的涉外继承案例。被继承人在法死亡后,该案例首先面临法律适用问题,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如公证员如何对境外法律进行查明、对境外法律查明意见书的准确翻译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对与国内继承法差异化较大的继承权公证文书的认可度,充分体现了涉外动产法定继承公证业务在法律适用、法律查明与金融机构衔接等方面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值得深入思考与借鉴。
上海市黄浦公证处彭凤带来一则保全证据公证案例。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侵权行为愈发隐蔽和复杂。彭凤介绍了在接到当事人申请后,如何迅速行动,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侵权网页、电子数据等证据进行固定和保全。该案例在公证业务技能方面面临网络技术难度高、证据来源复杂、法律效力认定难、突发情况应变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探讨性。
倾授勤学:助力青年公证员业务能力进阶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业内办证经验丰富的公证员针对青年公证员案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及相关业务疑惑,予以详细、精准的解答,为青年公证员业务精进与职业发展筑牢根基,提供有力支撑。
协会副会长张磊指出,在面对可能出现的继承人争议或遗赠有效性争议时,公证员如何更好地发挥调解与沟通的职能,避免矛盾升级引发漫长的法律诉讼,是公证工作在该领域可进一步拓展的服务内容。此外,随着新型财产形式不断涌现,公证员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也需与时俱进,以便在处理未来的家事类公证中能够更加从容应对,确保公证服务的质量与公信力在这类传统业务领域中持续提升。
协会监事忻凌娜对涉外继承公证案例作出专业点评。她指出,不同国家继承法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非常考验公证员的法律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她强调在提供涉外遗嘱、继承的咨询和建议时,一定要有“终局思维”,并鼓励青年公证员能够踊跃投身涉外公证领域,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为当事人打造更优质、更精准的涉外公证法律服务。
协会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盛少伟就证据保全公证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一,对公证员日常办理的保全证据公证业务予以了分类,提出在进行行为类保全公证时,公证员应尽量规避自身执业风险,充分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协助办理,以确保业务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其二,伴随司法实践对证据标准的日趋严苛,公证员在取证过程中需确保各环节都符合更高标准的法律要求,避免证据出现瑕疵。
“业务技能篇”经精心筹备,设计了一系列充实且富有创意的活动环节,各环节间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一个兼具开放性与多元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公证员提升业务能力,促进公证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公证机构40余名青年公证员参加此次活动。
(责任编辑:王晓鸥) |